当暮色漫过石家庄正定古城的大街小巷,无数盏路灯依次点亮,与南城门楼飞檐下的宫灯交相辉映,勾勒出古今交融的城市轮廓,守护着归家人的脚步。在这璀璨灯火的背后,是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路灯管理站的“光明守护者”开启的“夜光模式”,他们用专业与温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光和影。
路灯管理员赵爱华所在的班组共16人,平均年龄50岁左右,负责夜间照明设施的维护与检修,全部拥有丰富的电工经验。他们的工作时间主要在夜间,上班时间随日落时间动态调整,一般是在夜间亮灯前10分钟到岗,一直保障到照明设施熄灯后。
“听,这种嗞嗞声说明镇流器已老化……”近日,记者见到赵爱华时,他正带着工具来到灯杆前,开始“望闻问切”。赵爱华是一位在路灯维护岗位上坚守了近30年的“老兵”。黝黑的脸庞刻着岁月的痕迹,粗糙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,这是他长年攀爬灯杆、检修线路留下的印记。他的工具包像百宝箱,各种型号的螺丝刀、钳子、万用表、备用灯泡一应俱全,每一件工具都磨得锃亮。
每次登高作业车缓缓升起前,赵爱华都会熟练地系好安全带,专注地检查着灯头、电源盒、线路接头,每一个微小的接触不良、每一处绝缘的老化破损,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“干我们这行,最怕的就是马虎。看起来是个小灯泡不亮,背后可能是线路隐患,不及时处理,就可能影响一片,甚至引发安全问题。”赵师傅的严谨源于他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和责任感。多年如一日的坚守,他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,对每一条道路的路灯状况都了如指掌。
路灯管理站的工作,远不止日常的维护保养。当极端天气来袭或突发故障,他们就是冲在最前线的“光明抢修队”。年轻的技术骨干邢春哲对此深有体会。去年夏天,一场罕见的强对流天气突然来袭。
“险情就是命令!”邢春哲回忆:“那天晚上雨特别大,但接到抢修指令,我们没人犹豫,立刻带上装备冲了出去。”在瓢泼大雨中,抢修队员们借助应急照明灯排查故障点。雨水模糊了视线,浸透了工装,冰冷的雨水顺着脖子往下灌,但他们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没有停歇。当受损区域的路灯重新亮起,将湿漉漉的街道照得通明,抢修队员们疲惫的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“看着灯亮起来那一刻,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”邢春哲说。
“我们要像‘战士’一样,以‘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能胜’的作风,在无数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守护好城市照明的‘生命线’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以去年一年为例,共维修街道、公园广场、停车场路灯1万余盏,处理地埋电缆故障200余处,维修固定脱落、不亮投光灯及灯带1000余处,处理被撞损坏路灯杆10余起。做到了城市照明设施完好,城区主要道路、街巷设施路灯装置,夜景照明和路灯照明无损坏、断亮,路灯亮化率不低于95%。
“我们城市照明保障工作分为白天检修组、夜间抢修组工作方式,分组分片,严格实施网格化管理。一盏盏明亮的路灯,是城市跳动的音符,是民生幸福的注脚,是这群‘光明守护者’用汗水、智慧和担当,点亮了古城的夜晚。”工作人员说。